济南生活网 时尚 黄河非遗·济南篇|一座流动着的历史文化名城

黄河非遗·济南篇|一座流动着的历史文化名城

编者按

九曲黄河,从天而降;

浩浩汤汤,水润齐鲁。

犹如尼罗河之于埃及,

两河之于古巴比伦,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和根基。

文明从大河两岸萌芽,

智慧在刀耕火种中传承,

继而如涟漪般扩散开来。

黄河过鲁,东奔入海,

蜿蜒617公里,诞育数不尽的瑰宝,

有五彩斑斓的四时风物,

有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

也有散落如珠的非遗项目。

这里有最古老的非遗「商羊舞」

承载着先民朴素的生存智慧;

也有传至海外的鱼山梵呗

一吟一诵中唱尽人生奥义。

知来处,明去处,

一个个非遗项目

正是中华文明一步步走来的印迹,

惟有守护好这些非遗

才能奔赴民与国的美好未来。

在此,我们特别策划推出

「沿黄非遗」创意手绘与文章

与读者共同串起

散落河畔的非遗明珠。

济南

那些能够流传千年却愈发光鲜的,要感谢祖先用智慧创造,也要感谢传承者用初心守护。

——题记

如果将时光比作一幅长卷,那么「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活的历史。在这一点上,黄河沿岸的济南城颇具发言权。

在夕阳式微的铁质锅勺的碰撞中,在年下大集的秧歌鼓点中,在转动着的黑陶手工技艺中,历史的一颦一簇、转折沉浮有了与现代相通的参照物,让我们得以看到先人生活的轮廓。

在闵子骞的孝、孟姜女的痴和柳下惠的贤等传说中,在“点石为金”的阿胶制造工艺、着手成春的中医制剂中,历史的容颜被非遗打上一层谓之文化的高光,我们也得以了解济南人好客、朴实性格的来处。

生活与文化,纵古贯今,相辅相生,不能弃。于是,济南非遗,来时路璨若星河,在今天更成为独具魅力的城市瑰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城市,非遗在济南的大力保护、创新下成为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推动着济南加速奔跑。

百花竟放的非遗保护名城

请旋转手机

展开一段旅程

济南是被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黄河在山东境内流经区县最多的城市。黄河自平阴入济,依次流经长清、槐荫、天桥、历城、章丘、济阳,共七个区县之后,才继续浩荡东流入海。

在这座自古就被母亲河滋养润泽的古城之上,诞生了大舜文化、龙山文化,勾勒出了中华文明最早期的宏观样貌,也诞生了地域特性明显的文化遗产,除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平阴县)、五音戏(历城区)、鼓子秧歌(济阳县)、抬阁(章丘区)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留下了龙山黑陶、上杠高跷、闵子骞传说、扁鹊传说等不胜枚举的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可谓文脉尽涌、百花竟放。

位于济南西南角的平阴县是黄河入济第一县,其境内黄河下游支流之一的浪溪河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狮尔山是传统放养地草肥驴壮,这使得平阴成为熬制阿胶的绝佳地点。在平阴东阿镇,阿胶制造工艺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阿胶之乡”。如今,平阴阿胶在成为女性“冻龄神器”的同时,其传统熬制工艺也成就了本身的“不老神话”:2008年,平阴县东阿镇传统熬胶技艺已被列入济南市、山东省、国家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却传统技艺,平阴县还拥有加古通(舞蹈)、渔鼓、王皮戏和太平拳等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柳下惠传说,可想而知其人民当时生活的丰富和热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济南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0531.com.cn/n/3308.html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31-8898951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1998208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