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记者马欣怡东营报道
皇姑镇龙驹镇千百年来孕育的众多天然作物中,有一种特别特别。但却能凭借工匠的精湛技艺大放异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宝”。
十月锣响,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在东营区龙居镇盛家村的柳树种植基地里,枝繁叶茂的柳树绵延辽阔,像一群“翠云”在风中飘荡。不远处,几台柳条收割机和几十名工人齐上阵,不停地收割着柳条,在新作物上市时卖了个好价钱。
搭乘乡村振兴快车的盛家村的巨变,也得益于村党支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举措。一年前,盛家村还在种植玉米、高粱等传统粮食作物。市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该村后,帮助该村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之路,开始种植沙柳。仅过了一年,原料就出口省内外,加工产品出口海外。盛家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柳树村”。
“这棵小柳现在是村里的‘金条’,致富之路全靠它了。今年是丰收的第一年,亩产5000多斤。等明年‘金条’更加红火,预计亩产8000斤以上!”种植的第一年,我尝到了丰收的甜头。盛家村党支部书记盛焕奎预算着发展前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今年村里将流转80亩土地,计划全部用于种植沙柳产业,吸纳村里周边的闲散劳动力,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提振老百姓的“钱袋子”。目前,盛家村采用“村党支部主导合作社+企业”订单式生产,农闲时可解决30多户就业。
一把柳树会让你们都变得富有。十月是中国柳树生产加工的旺季。在龙居镇盛家村的刘泰丰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在飞针,熟练地编织,挽起袖子,把刚剪下的杨柳“化蝶”成精美的工艺品或绿色家居用品。
“今年柳条收购八毛钱一斤,一亩地产值3000多元。我在地里收割后一天给120元,业余时间还可以编编柳条增加收入。到了村尾,我给大家分红,日子会越来越好。在家工作照顾老人和孩子方便,我比出去工作挣得多!”60岁的盛焕英不仅是刘琦地里的收割能手,还是合作社里的编织能手。和她一样,村里能在家打两份工增加收入的女性不在少数。
追溯龙居镇的草编柳编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人们善用黄河柳条编织日用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龙居的工匠们也对衍生产品进行了创新设计。盛家村还通过流转50亩土地,实现了“竹编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
如今,在龙居镇,“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已成为培育农业产业的鲜明特色。在沙柳产业发展规划中,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了标准化沙柳种植基地,实现了沙柳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坚持市场导向,大力鼓励农民种植沙柳致富,逐步形成了以沙柳种植为基础,以柳编产品加工为主导,以柳编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模式”奠定了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