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生活网 旅游 山东东营:滔滔黄河入海的非遗传承。

山东东营:滔滔黄河入海的非遗传承。

东营作为黄河入海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黄河文化的精髓就集中在这里。

目前,东营共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4项、市级代表性项目84项、县级项目25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2名、县级传承人106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四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体系。

7月20日至21日,黄河流域调研组抵达山东省东营市,对利津县燕窝镇南岭村老街小巷、河口区六合街道豫园社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东营市鲁戏博物馆、刘氏提线木偶、黄氏酒厂、垦利区胜坨镇东王村陶土、垦利旗袍制作工艺等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

龙巷:传承拓展农民致富渠道,文旅融合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老街长巷”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平台,是东营市利津县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试点项目之一。也为利津县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老街长巷”项目所在的南岭村,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自然资源都很平庸。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利津县以非遗传承保护为切入点,吸引更多的农民学技术、搞经营,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一年来,参观人数和批次逐渐增多,人的积累提升了“老街长巷”的经营。

“老街长巷”这个接地气、烟火气的项目,融合了黄河文化、乡村振兴战略、非遗挖掘保护、文旅融合等多方面的元素,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路子。是一次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不呆在社区,文化就“活起来”——走进河口区六合街道豫园社区、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

2020年10月起,东营市在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开展“非遗进社区”试点工作,并迅速在全市城市社区推广。同时,为了推动“非遗存在”,试点工作扩展到农村社区。

7月20日至7月21日,黄河流域非遗调查团先后对河口区六合街道豫园社区、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皇家花园小区下辖皇家花园、新苑、花满庭三个居住区,常住人口1924人,人口5000余人。社区要把关爱居民身心健康、丰富居民娱乐生活、陶冶情操、传承非遗文化结合起来。2019年,社区专门聘请非遗传承人成立青鸟民间艺术工坊,开设特色班(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包子、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糖艺、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剪纸、面塑、烙画),免费向居民教授非遗课程。共开设剪纸、花馍、面塑、年画、烙画、糖艺、太极拳等96个班,惠及居民2000人。同时,老师也经常组织民间艺术爱好者进行技艺交流,让非遗不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河口区六合街道豫园社区是东营市认真发展“非留守社区”的生动实践之一,垦利区垦利街道书香社区也积极推进“非留守社区”工作。

垦利街道书香社区成立于2013年3月,管理和服务书香门第、黄河世家、迎海一品、万达花园四个集中居住社区,人口5877人。书香社区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非遗社区”试点工作为契机,依托黄河流域非遗项目和地方非遗项目,升级为垦利街道非遗传承中心。建设黄河记忆展览馆、非遗学堂、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志愿者活动室等场馆,通过活体展示、现场传递、互动参与、对外开放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全区及黄河流域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和保护成果。书香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社区”、“省级妇女儿童模范家园”、“省级社区侨务示范单位”、“市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东营鲁剧博物馆:擦亮文化名片展现无形魅力

鲁戏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东营市鲁剧博物馆于2013年3月竣工,占地面积9279.2平方米,建筑面积3683平方米。由第一展厅(历史展厅)、第二展厅(研究展厅)、第三展厅(戏曲剧场)、第四展厅(说唱剧场)、第五展厅(室外展厅)两个建筑组成。为擦亮鲁剧这张东营的文化名片,东营市文化局旅游党组决定2020年重启鲁剧博物馆,并组成鲁剧博物馆工作专班,于5月22日正式入驻,致力于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全省唯一具有东营特色的戏曲艺术中心新高地,以鲁剧为中心,展览、演出、研究、 整体传承发展,从而打造符合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文旅融合的A级景区。 据悉,鲁剧博物馆工作班入驻以来,已组织演出29场,惠及观众8000余人,开展调研活动15场,学员1000余人。

全新启用的鲁剧博物馆,将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旅游。

刘提线木偶:遗产是“活的”,文创是“红的”,旅游是“热的”

大吉民间手工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提线木偶的传承保护单位。多年来,它一直致力于这项技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其产品百年历史,源于民间,绚丽多彩,独具特色,散发着黄河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古韵,闪烁着中华传统文明的精彩光彩。近年来,许多新的旅游产品被设计和开发,并形成系列。如喜庆的黄河布鱼、镇宅辟邪的布老虎、生肖、月猫、工艺包、抱枕、高档工艺制品等。Hulu 娃娃等民间工艺历经设计、打样、裁剪、缝制、绘画、粘贴、刺绣等20多道工序。它们与绘画、剪纸、雕塑、手工刺绣等艺术融为一体,现已逐渐产业化。

黄氏酒庄:真酒以诚酿,黄河之酒敬天下。

“黄河之水如何出天外,直到东营才入海”。东营皇氏酒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酿酒师黄长生先生说,“葡萄酒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生命。把时间倒进杯子里,我想我这杯酒应该不错”。黄酒厂酿酒技艺已被列入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氏酒庄的酿造技艺,自清咸丰七年开始,传承了五代。据黄长胜先生介绍,九曲黄河东流千里,挟着泥沙,在东营形成了一片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区系的新土地。高铝含量的碱性水的水质,如黄河母亲的乳汁,为酿酒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杏花村的汾河、茅台的赤水河、五粮液的岷江。尤其是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刺槐、槐树,有着非同寻常的香味,是黄氏酒厂发酵的辅助调味品之一,为酒中注入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他在继承祖传酿酒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酿酒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不断将黄河地域酒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相融合,努力打造具有黄河口地域文化特色和黄酒厂独特风味的“黄河酒”。

“黄河酒”以其独特的清香和文化,正从黄河入海走向五湖四海,向更多人讲述黄河入海的故事,传递黄河文化的魅力。

垦利区胜坨镇旺旺村的陶土:匠心,非遗

2019年,东王村的粘土制陶技艺被列为市级代表性项目。这片土地受黄河入海影响,常年沉积着剩余的泥土和黄泥,为粘土陶器成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用黄河的深红色淤泥作粘土,具有外表光滑细腻、韧性高、延展性强、光泽度高的特点。

东王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和文明的古村落。明清时期,当地佛教兴盛,民间神灵膜拜,寺庙香火鼎盛。寺庙所需的大量建筑构件和造像大多由当地陶窑提供,为制陶技术提供了经济文化的生存土壤,促进了当地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东村的制陶技术在清代达到顶峰。当时村里只有不到1000户人家,有20多个陶窑,主要烧制黄罐、面缸、水缸、花盆、文具、古罐、黄泥罐、餐具、人物等陶瓷制品。该产品具有黄如金、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等优点。这种巧妙的传统技艺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神秘氛围。

陶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以来的400多年间,东王村所有制陶工匠的智慧汇聚于此,体现了当地民族创造力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传统陶土工艺品的趣味性、实用性、审美性、象征性、灵动性等优秀特性,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和不可替代的情感认同,也促进了这种永恒魅力的传承和发展。

垦利刘念旗袍:黄河文化融入传承,打造原创品牌。

据垦利刘念旗袍第四代传承人安吉尔介绍,垦利刘念旗袍在中国传统旗袍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结合东营市的文化特色,将东营市独特的黄河口、黄蓝交汇、湿地文化融入旗袍设计制作技艺中,对黄河口花针绣法进行了开发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019年,垦利刘念旗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经过四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垦利刘念旗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旗袍的设计到裁剪缝制,都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反复实践运用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兼具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黄河的尾巴,渤海的海岸。东营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济南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0531.com.cn/n/6420.html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31-8898951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1998208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