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为啥都是聘用制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属于招聘性质,签聘用合同,但是没有事业编制,由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待遇和薪酬。
事业单位有编制的职工,现行途径只有一个,即参加由国家和各省举办的事业单位考试,考试合格并被事业单位录用的,具有事业编制。
事业编都是签合同的,但是这是聘用合同,其决定的不是劳动关系,而是人事关系,所以不受《劳动合同法》的约束。
扩展资料
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4)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事业编制
聘用制能转为编制吗
问题一:聘用制能转为编制吗 现在的政策说是要打破事业单位的终身制才启用聘用制,所以现在考进去的人应该都没免不了要签聘用制合同,只是好像很多签了也只是走过场。其他聘用期间除有特殊规定的,一般都是可以参加事业单位的考试的,这是个人所知的一些情况,希望对你有用。
问题二:聘用制事业单位能不能转成正式员工 您的这个问题,并没有人能够给您肯定的回答,需要看有没有编制的,这是一个目前有争议的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基本情况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所谓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国家通过编制管理实现对事业单位人员的配置和调控。按照国家财政拨款的多少,可以将事业单位分为三种: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我国事业单位数量众多,类型不一,队伍庞大。截止2006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6万个,涉及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科研等多个领域,职工人数近3035万,其中正式职工2923万(包括原固定职工和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合同制职工)。职工人数中教育业点51.3%,卫生业占14.3%,农业占9.5%,文化业占5.1%,科研占2.4%。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一套不同于企业,近似于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企业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管理通过立法加以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仍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运行,改革进展缓慢。为了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7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的以外,都要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到2006年底,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的人员1700多万,约占总人数的51%。
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编制管理,按照编制核算拨款的数额。目前事业单位编制都是多年前核定的,编制基数多年不变,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编制满额的情况下,各事业单位只好大量扩充编外人员和其他人员,这样造成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复杂,人事管理分割。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归纳起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编制内聘用人员。包括签订聘用合同的编制内聘用人员和无须签订聘用合同的编制内聘用人员;第二类是编制外人员。包括档案内部管理的编外人员和档案外部管理的编外人员。编外人员一般实行企业化管理,与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第三类是劳务派遣人员。是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招用的。
事业单位人员如何适用本法
事业单位人员是否应当纳入本法进行调整,是立法中争论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反对的意见提出,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有本质的区别。不应当纳入劳动合同法调整。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要变成行政机关,从事经营的事业单位要回归企业,从事公共服务的如教育、卫生、文化、科研等事业单位,还要保留公共服务的职能,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事业单位有编制、有财政拨款,内部管理机制与企业也不一样,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在合同期限、试用期、加班费、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与企业不同,它与国家机关比较近似。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只是要比公务员要有一点灵活性,但不是完全推向市场。聘用制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性质不一样,调整的手段也不一样。如果将事业单位也纳入劳动合同法管理,将比较难以处理好本法与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之间的衔接,并可能产生其他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引起事业单位管理的混乱,会出现不安定因素。处理事业单位的问题,应当循序渐进,把管理体制理顺后,再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进行立法。这样比较妥当。赞成将聘用合同纳入本法调整的意见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人事制度是由政策和行政文件相结合建立起来的,调整人事关系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性文件。1994年劳......>>
问题三:合同工能转事业编制吗 原则上是不能转的,但是有背景的就不好说了。现在的事业单位都实行聘用制,只要是考试进来的独有事业编制,而且可竞聘,工人也有编制但是他们没有竞聘的资格。就这点区别
问题四: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能否转为正式编制 现在入编都要经过正规考试的。
你们能做的,就是要求单位和 *** 有关部门,在设置招聘资格条件时,要照顾你们这些临时工的实际条件,就是说要让你们有资格报考。
问题五:和事业单位签署聘用合同后,怎么才能有编制,成为正式工? 劳动合同是正式工,是通过考试进去的,你想转为正式工只能参加考试。
问题六:通过公开招考考进去的却是聘用制,是不是不在编制内? 我跟你说我这儿的情况对比:
正式事业编制,有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编制,招人需要有人事局核定的编制空缺,工资由市财政统一支出,不买保险,退休后有市财政发退休工资,如果单位解散会把你安排到别的事业单位。
聘用制员工,无编制或有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单位想招人就可以招,工资由工作单位筹钱支出,买保险,退休后跟社保拿退休工资,如果单位解散或不跟你续签就得直接回家。
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未来的趋势,既然你考了,那就去工作吧,一般是不会辞退你的,如果关系够硬,有了合适的机会(比如某个有正式编制的退休了),你还有可能转正。
问题七:事业单位的非正式编制可以转为正式编制吗? 这种转化很难。现在组织对编制管理很严格,事业单位进入原则需要通过招考才能进入。内部转换,现在行不通了。
问题八:合同工能转为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吗 原则上是不能转的,但是有背景的就不好说了。现在的事业单位都实行聘用制,只要是考试进来的独有事业编制,而且可以竞聘,工人也有编制但是他们没有竞聘的资格。就这点区别
问题九:如何从是事业单位聘用人员转为正式职工 很多岗位例如辅警或者是教师的合同工,事业单位一般会是内部有消息,通过考试达到转正,如果是辅警这样的,就必须参加公务员统一考试了。
问题十: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招考的聘用制和聘任制有区别吗 如果是编外的总没有编内的好,编外的无论是签聘用还是聘任合同其实就形式不一样没什么差别,关键要看工作是否轻松,工资高不高,年末有无奖金,编外将来是否能转为编内的。供参考。
怎么知道正式入编了
怎么知道正式入编了
怎么知道正式入编了,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每一个编制都有不同之处,而对于想考事业单位的小伙伴经常会有着不同的问题,以下分享怎么知道正式入编了
怎么知道正式入编了1
方法一:看公告
非常明显有编
拿到一个公告,直接在标题中写有“xxx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公告”,呐,别人都说的明明白白了,这种就肯定是有编制了。
非常明显没有编
还是同样的道理,有些公告会直接在标题上写“招编外xxx”,都说了是“编外”,这样的公告一定是没有编制的。
不明显有编没编
还有一些公告,没有很明确的说有编制还是没编制,但含有以下字眼通常也代表没有正式编制:“劳务派遣”、“购买服务”、“控制总量”、“备案制”等等。
方法二:看引导语
引导语是什么呢?就是公告正文开头通常会有的一段话,它的作用是主要介绍此次招聘的相关招聘单位和数量等。这里也能看出是否有编制。通常会有以下3种情况。
A、根据xxxx需要,经xxxx研究,并报xxx人社局批准(这里是重点!),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xxx....
一般像这样“上报xx人社局和教育局或卫计委等上级组织”的招聘,有编的概率是很大的。
B、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xx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过程》……有这样类似字眼的招聘,一般也倾向于有编。
C、“经区政府同意,xxxx委托xxx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现向社会公开招聘.....”通常像这样委托XXX人力资源公司招聘的,基本上是劳务派遣制,也就是没有编制。
劳务派遣是什么?
劳务派遣就是人才租赁。是劳务公司的贮备员工,派遣去现在工作的企业。
劳务派遣的人事和福利都归属劳务公司;工作企业会发劳务工资,但福利待遇和企业的正式员工有一定差距。这些企业一般是大型央企、国企和事业单位,比如银行、学校等。
方法三:看公告正文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还没能确定是否有编,接下来,你可以看公告正文。
通常在公告的后半部分靠近结尾处,可以看到“录用及待遇”的相关内容。在这一部分里,有的公告会直接写明“纳入事业编制”或“此岗位不纳入事业编制”。
方法四:咨询招考单位
如果以上方法都试了,你还是不能确定。那还有终极一招,就是咨询招考单位。这个你放心,只要给你答复就肯定准确。
招考单位联系方式哪里找呢?通常在公告原文的结尾,这也是很多招考问题不明确的终极解决方法。
怎么知道正式入编了2
单位编制分几种
行政编制
行政编制是我国党政机关使用的人员编制,包括国家机关、各党派和部分社会团体使用的人员编制,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公务员。
单位由国家财政承担,支出费用。公务员【工】资、补贴、福利是这四个编制中,最有保障的。别人享受不到的车补,他们都有。别人没有的晋升高度,他们也有。
想要成为公务员中的一员,需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各省、市、区公务员考试,通过层层选拔,经历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才能成为其中一员。
参公事业编制
参公事业编制,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其工资待遇、晋升方式等等均和公务员完全相同。
参公编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参公单位中的编制人员,可以是普通事业编,也可以是参公事业编。另一种是在普通事业单位中的参公人员,大多是领导层了。
参公事业单位进入的方式和公务员相同,他的招聘是和公务员一起进行的,在职位表中大家可以通过“系统类别”一栏区分参公单位和机关单位。
常见的参公单位有:市委党校、妇联、共青团委员会等等。
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
事业单位分为三类: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自收自支单位。按照财政的支撑情况划分。
事业编制人员岗位也分为三类: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
很多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不高,问题就是在于单位自身效益情况不好,又没有财政支持。导致还不如当地一般私企工资高。
事业编制考试,贯穿全年,每个地区在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事业单位招聘,没有固定招聘人数,没有固定单位,也没有固定公告时间。缺人就可以随时招,不限制一年一次。
所以大多数人考完公务员后,都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来频繁练手。
常见的事业单位有:医院、学校、设计院等等。
行员编制
行员编制,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他只属于一个单位的一些特定层级。
中国人民银行的隶属于总行的正式员工,为行员编制。一般每年人行招聘人数不多,所以行员编制大家也很少听说。不过行员编制的待遇、福利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毕竟工作单位摆在这里。
人行招聘基本一年一次,考试内容根据不同岗位或专业而定,各省各市都有岗位。招聘对象不止是应届生,有金融工作经验的社会在职也可以报考。
没有编制的“铁饭碗”们
还有很多工作,大家看似是“铁饭碗”,其实根本没编制。例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辅警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徘徊在编制边缘的工作。
各地会有专门针对这些人群设立的招聘公告,比一般人的上岸机会大很多。
像银行职工、国企职工这类,也都没有编制,一般的.普通员工想要拥有编制,只有两种办法,要么辞职,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社会招聘,要么升职到单位高层可能会有转行政编制的机会。
怎么知道正式入编了3
编制有哪几种,都有什么区别?
第一种:参公事业编制,虽然是事业编制,但是是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所以不管是在晋升还是薪资待遇上面都有优势。
第二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这种编制是有国家财政拨款的,而且招考人数较多,所以这类编制也是继公务员之后非常好的选择。薪资待遇是公务员之后相对比较好的,但是晋升上面不如参公。
第三种:差额事业编制,是指拨款一部分是有国家财政拨款,一部分靠单位自己的营收,这个要看单位的性质,如果单位的营收不错的话,薪资待遇可能比全额的还要高,例如医院。但是也处在被改革的风口浪尖。
第四种:编外
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往往还有一种招聘人员在中间,就是编外,很多考生报考时是没有注意到,后来才发现。这种岗位一般是高校的辅导员,医院的除医生护士外的其他人员(工勤岗),因为编制改革的原因,这种岗位都被划为编外了。但是薪资待遇还可以,但是晋升的可能性不大。
第五种、临时工、派遣员工
这种人员,一般情况下,不是跟事业单位统考一起招聘的,而是单独组织的,比较零碎的岗位。一般跟第三方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岗位的待遇要差一些,转为编制都必须参加考试,晋升的可能性就更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