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生活网 创业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六因素记忆口诀)2023已更新/推荐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六因素记忆口诀)2023已更新/推荐

文章目录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六因素记忆口诀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韦纳的归因理论简答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

是对行为结果的归因结论。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

相关介绍: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不过,在这四个因素中,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归因及其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努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平衡,低能意味着必须更加努力,而努力又表示低能。

三维度六因素记忆口诀

三维度六因素记忆口诀顺口溜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

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三维度包括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

三维度六因素的特性:

维纳从三个维度,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成败归因理论在教育理论考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题型做主客观题型备考。归因理论最为重要的是区分六因素对应的三维度。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下表所示的归因模式。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不过,在这四个因素中,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归因及其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努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平衡,低能意味着必须更加努力,而努力又表示低能。当然,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什么因素,是受到下列多种变量影响的。

(1)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即个体根据别人的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比如,班级中大部分人都得到高分数,则易产生外部归因(如测验容易、教师给高分);班级中只有少数人得高分,则易产生内部归因(如有能力、学习刻苦等)。

(2)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式,即个体以往的经验或行为结果的历史。如果目前行为结果与过去结果具有一致性,则易归因于稳定因素,否则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过去因努力而成功者,更易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等内部因素;如果经努力但最终失败者,则易归因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如缺乏能力、运气不佳等。

(3)自我知觉,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自认为有能力者,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教师的偏见、测验不公正等。

此外,教师或权威人物对学生行为的期待、奖惩和归因,学生的性格类型,教育训练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归因。一些研究表明,个体做出某种归因受到情境线索中的有关信息的影响,因而通过改变、操纵情境信息,如操纵课堂情境中的某些变量,则可以改变学生的不适当的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简答

归因理论:关于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旨在通过分析和推测行为的因果关系,以控制人们的环境及其影响下的行为。知觉者如何判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是归因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述归因的各种原理,用来理解、预测和控制它们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伴随的行动。1972年,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维纳基本同意行为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他还提出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济南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0531.com.cn/n/7412.html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31-8898951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1998208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