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常征镇位于山东省北端的陆机平原上,北临张伟欣河,与河北省东光县、南皮县隔江相望。是宁晋县唯一一个人与汉族杂居的乡镇。作为宁晋县的标志性建筑,古朴典雅的清真寺矗立在常征北街。
全镇辖50个自然村,总面积64.59平方公里,人口4.2万,耕地面积5.88万亩,森林覆盖率28.4%。省道249线纵贯南北,连接济、津、京,大(乐陵市乡)张(宁晋县镇)公路横贯东西,镇政府位于路口,坐北朝南。
镇的起源,先生
这个城镇是以它在Sir街的位置命名的。据考,长官街原名长湾店,是一个庞大的村落社区。村子周围有高大的围墙,被一条海湾河环绕着。据《宁晋县志·乡镇名录》:“长官旧名长湾店,因村四周有长湾坑而得名。”河道与村落相通,大海湾串联,形成了翟街周边的一组水乡。环东街、北街是莲花湾;环东街、南街为老南湾;环南街、西街为西后湾;西环街和北街是大庙湾。那时候,大寨高而封闭,河水环绕,岸边垂柳,水中浮萍绿,红鲤嬉戏,青蛙蝉鸣,四门通衢,吊桥高悬,七夕峪城堡盘踞在陆机土地上。在村口、东海、西宁、南极、北辰四个门口建有四座寺庙,祈求平安。庙里香客很多,一天到晚香烟缭绕。大概有三八集,吊桥放平。外国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舞者、说书人、歌手、猴子、斗鸡、吹糖人、响尾蛇、磨剪刀的人、商贩、游手好闲的人、游手好闲的人,肩并肩,热闹非凡,宛如一幅灵动的清明上河图。
据《古官漫谈》一书记载,元代最特别的是除了前任郡守之外,还有一个“大儒华池”。“达鲁华池”是蒙古语,原意是守卫、惩罚、手印。像一个现代的中央专员,负责监督各级地方官员,规定只能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据说很久以前,历代中央政府都在长湾店设立地方控制机构,元朝的首席大儒华池就驻扎在这里,统领各营的士兵。当一个军官需要派一个信差到各营去发号施令的时候,信差就会来到各营的前面,喊一声“长官有令——去长官街——”。久而久之,长湾店被称为“爵士店”、“爵士街”,一直沿用至今。
《六珍堂张氏宗谱》载:“永乐二年改元,迁直隶宁晋县东北乡镇,从移民诏。”说明永乐初年,长湾店已改名长关镇。Sir镇的建镇历史最晚也在元朝,至少也有七八百年了。至于元朝之前多少年叫长湾店,只能考证了。
铁佛寺和清真寺
相传长北街周姓夫妻婚后多年不孕,曾多方求医拜佛,但无疾而终。一天,一位女士早起,在她家不远处的河里发现了黑色的东西。她吓了一跳,叫丈夫走近去看。那是一尊铁佛。夫妻二人跪拜之,祈求佛祖显灵得一男半女,并答应如有意愿,为铁佛建庙。说来也巧,不出三个月,老婆真的怀孕了,消息传开,引来众人膜拜,争地盘为铁佛建庙。
当时,一个富人用他的钱雇人把铁佛搬到他家。没想到,铁佛落地后不远处,重重地站在那里。无论你加多少手,它都不动,于是富人只好放弃。在村民的帮助下,周家在铁佛周围建了一座寺庙,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从此,周家兴旺起来。据传邻近八村凡是婚后不孕的,都会去铁佛寺朝拜,都是灵验的。
爵士清真寺始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报道称,一批公务船满载建筑材料准备运往皇宫,却在泊头搁浅。不久圣旨来了:船上的东西给泊头建清真寺,其余的给首席清真寺。所以首席清真寺比北京故宫早20年,建筑风格和泊头清真寺一样。经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和雍正八年(1730年)的数次修缮扩建,达到了现在的规模,成为国家级建筑群。
寺庙占地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楼大厅高26米,占地1800平方米。它的主色调是蓝灰色,红色的柱子和干净的窗户。它静谧悠远,富贵奢华,慷慨深刻而不失活力。
清真寺大门上的楷书“清真寺”匾是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所写。相传庙里有块匾,是康熙皇帝赐的。“一瓶清水洗去酒色富贵”“真经部释义耻”,横向被批为“清真”,可惜失传了。
2006年,首席清真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