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网海报记者宋海南通讯员贾鹏德州报道
初秋的枣林里,空气中飘着醉人的枣香。放眼望去,有挂满枝头的红枣,有似龙的树干,有细碎的枝叶,密密麻麻,一望无际。漫步枣林,致敬河北、山东的英雄事迹,感受枣乡持久的红韵和无尽的火苗;探访千年生态枣林,领略醉生乐陵的生态之美……从枣业没落时的惨痛经历和勇于变革,到金枣“全产业路径”的相互反思,再到如今的“双红”融合,乐陵市在文化旅游融合上下足了功夫,出了真功夫。8月26日-28日,“付梅乐陵枣赢未来——第五届中国网”
积极求变,合作社、智能大棚推动枣产业升级。
300年历史,30万亩古枣林。曾几何时,拿起“中国金丝小枣”金字招牌的激动和自豪历历在目。但近年来,随着全国枣业的持续低迷,乐陵金丝小枣的发展也进入了历史低谷。“由于枣树利润不高,老百姓不愿意伺候枣树,导致近年来枣树废弃严重。”陵市朱集镇副镇长李宁说,很多时候,存在一户管不了、管不好、不想管的问题。最夸张的时候,当地枣农砍伐枣树,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以“金丝小枣”闻名的乐陵核心产业也撑不起来。枣农着急,当地政府更着急。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朱集镇红枣联合社应运而生。合作社一方面通过组建三支专业队伍,推进红枣管理机械化,同时对红枣精细化管理、用药施肥指导、新品种研发、无人机飞防等进行升级完善。值得一提的是,联合社通过打造网络化的红枣销售团队,以合作社为主体,打造系列产品,利用邮政网络促进红枣礼品卡的销售,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枣城一品”。
另一方面,拓宽了红枣增收渠道。2020年上半年,在试点项目的基础上,该镇合作社全面推广“枣药间作”、“枣油间作”和榨油服务社的运作,种植了3000多亩油菜花、牡丹、芍药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最后,积极提升红枣的品质。4月,朱集镇联合社与山东四季和顺有限公司合作,计划投资1.3亿元,占地1000亩,建设智能大棚420个。红枣智能温室利用移动自动控制、物联网控制、自动快速收放膜、小气候环境监测、土壤水分监测、实时图像监测、数据模拟控制、大数据存储与分析、雨水高效利用等先进技术。这对提高红枣的品质非常重要。
朱集镇枣联、智慧大棚只是乐陵市枣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不等不靠,积极求变,是近年来乐陵发展红枣产业的又一大特色。
以枣为媒,“全业道”与“大道”交相辉映。
乐陵市通过在“枣”字上做文章,壮大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乐陵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
红枣的生产扩大了第一产业。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乐陵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先后实施了“枣树富民”工程、“集约战略”、“白龙工程”。各领导班子不断接力培育发展枣产业,统一注册了乐陵金丝小枣商标,获得了乐陵金丝小枣绿色食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标志,广泛推广金丝小枣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把3800
加工红枣壮大第二产业。近年来,乐陵市大力培育发展红枣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通过强强联合、科技型企业联姻、吸引优秀人才等方式,引导和扶持其规模“大”、发展“高”、产品“有名”。有了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资源转化率和附加值,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产品”
枣文化带动第三产业。在枣乡乐陵,七八百岁的古枣树不在少数,每年还在开花结果。根据计算,所有的树都结有“宋枣”和“元枣”。枣文化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宝贵资源。据悉,乐陵市金丝小枣产业发展模式是“一个接一个进四个”。所谓“连二”,就是以产业化的方式发展红枣加工业;“联三”是发展以千年枣林公园和枣林观光塔为内容的旅游服务业;“进四”就是依托红枣资源,发展红枣文化创意产业。
枣林书院建设项目效果图
灵石充分挖掘枣文化,重点发展与枣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了60多种枣工艺品和大量以枣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他们从单纯的卖枣、吃枣,转变为向全国推广枣文化,用拳头把“吸引旅游”转化为“全球旅游”。依托历史文化游、生态文化游、产业游、红色文化游、新农村游、民俗游等7个旅游品牌,红枣从“一季红”变成了“四季热”。
-8——《双红》融合,《枣乡》里的《诗与远方》来了。
“双红”是指依托冀鲁豫边区革命精神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教育和红枣、红枣文化旅游。近年来,乐陵市把冀鲁豫边区革命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红色文化在教育和服务提升中的引领作用,使红色文化的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群众的血液中,成为乐陵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大力弘扬冀鲁豫边区精神,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文化精品游,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
乐陵先后建成了陆机边区革命纪念园、大孙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等革命纪念设施,新发掘修复了4处红色遗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红色文化的不断挖掘。目前,冀鲁边革命纪念园已成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此外,乐陵市还深入挖掘文学资源潜力,先后出版发行了《英雄边》、《红色乐陵——枣林大火故事集》、《乐陵抗战岁月》、《热血与忠诚》等图书。,并拍摄了《陆机边抗日英烈传》、《守护者》等6部微电影,为“南有沂蒙山,北有边”的红色文化品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亩枣林百枣园等枣旅游项目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从空中俯瞰,大片的枣林中,正在建设中的枣林书院和陆机边区革命纪念公园不仅地理相通,相距不远,而且文化互补。秋天枣果成熟时,游客不仅可以采摘枣果,还可以在枣林下购买精制品。他们还可以参观陆机边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一步感受红色旅游的魅力。
通过几天的采访,采访团成员对乐陵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旅游集群,屹立在万亩枣林中。枣与冀鲁豫边区的文化“相得益彰”,枣乡的诗和远方来了。
今天,在乐陵这片枣林里,文化和旅游正在通过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在一起”,越来越深入。从枣产业升级到枣产业融合发展,再到“双红”旅游深度融合,枣乡的“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